我見我思-看到一代琴人孫毓芹

    • 2015-07-18 01:48
 
    • 中國時報
 
  • 陳琴富

 「靄靄春風細,琅琅環佩音;垂廉新燕語,滄海老龍吟。」這是蘇東坡在現存傳世唐琴中最著名的「九霄環佩」琴背上留下的一首詩。值此盛夏溽暑,在紛鬧的政治擾攘中,走進紫藤廬,茶室傳來一曲〈平沙落雁〉,看到陳國興正陶然撫琴,立即讓人懷想秋日沙岸飛落大雁的景致,伴著夕陽餘暉,大地沉寂,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。

 由「台灣琴會」舉辦的「大器今聲」刻在紫藤廬展出,20幾張當代台灣斲琴人所斲制的古琴,優雅而沉靜的陳列在一間小小的茶室,走進展廳,你可以欣賞到一代琴人孫毓芹的弟子所斲制的古琴,包括葉世強、林立正、唐健垣、陳國興的作品。

 而且你可能正好聽到陳雯在演奏〈良宵引〉、孫于涵在演奏〈梅花三弄〉,唐健垣正在述說著他如何和唐代老琴結緣,以及他剖開老琴發現「雙層面板」的驚奇故事,當然你還可以聽到他邊演奏著〈瀟湘水雲〉,一邊解說各家詮釋這首琴曲的優缺點,以及他和孫毓芹切磋琴藝的往事。

 琴棋書畫,琴居於四藝之首,從伏羲、神農以來就是傳統的大雅之音,在古代是文人音樂的唯一樂器,不只是蘇東坡善琴,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是在城樓上撫琴退敵,竹林七賢的反骨文人稽康在東市行刑前,還彈了一曲〈廣陵散〉,即使當時已成絕響,但仍出現在明代的《神奇祕譜》中被保留了下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 不論是曲譜還是古琴本身,都和古代文人雅士有直接的淵源,傳世名琴和名曲幾乎都可以和知名的文人連結,乃至歷朝皇帝也有不少是琴家,宋徽宗還建了「萬琴堂」收集古琴,金代宗更喜歡雷威斲制的「春雷」,還拿來陪葬。一部古琴史道盡了中國文人的傷春悲秋與憂國憂民情懷。

 政府遷台後,來台的琴人很少,孫毓芹是其中極少數的一位。唐健垣說,孫公為退伍上校,獨居木屋,彈琴讀易,陋巷單衣,怡然自得,參考古書自製古琴,琴書之外不談俗事。晚年因吳宗漢推薦,到國立藝專任教,授徒百人,才開始讓古琴在台灣生根長苗,直到如今開枝散葉。

 古琴在2003年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後,這幾年在大陸紅紅火火,學琴人口暴增,琴價飛揚,但在台灣依舊是小眾文化。目前台灣琴界幾乎都是孫公的學生,一方面為了紀念孫毓芹先生百年誕辰,一方面為了推廣古琴文化,台灣琴會舉辦了系列活動。在活動中,看到了琴人的素雅、樸實,在當前紛鬧的政治氛圍中,散放著清高、無諍,也彷彿看到一代琴人孫毓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徐 崇憲 的頭像
    徐 崇憲

    徐 崇憲的部落格

    徐 崇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