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vid Bendeth是一位搖滾音樂製作人,他知道自己的音樂通常經由不起眼的電腦喇叭撥放,當聽者正忙於網路衝浪時。所以當唱片公司要求他無條件將聲音增大,甚至連舒緩的聲部也如法炮製時,他一點也不覺得驚訝。
過去十多年來,科技完全改變了舊日製作唱片的一切….幾乎是越變越糟。“他們提高音量來換取聽眾的注意”Bendeth說道,此舉抹殺了歌曲中強弱變化的細節。如他許多同輩,Bendeth相信過分強加效果會使音樂本身失焦,掠奪歌中情感並造成所謂的〝聽覺失效〞。“我想音樂是混得太大聲了,業界人士認為這是一場音量的競賽。”
這場噪音大賽改變流行音樂與搖滾樂的聲響,但這還不是唯一的問題,錄音製作軟體如Pro Tools的修正功能,讓歌手聽起來有種不自然的完美,而現今流動最廣的播放格式MP3削減了原始音檔的深度,讓歌曲聽來薄弱又空洞。“隨著這些科技革新,音樂聽來糟透了”Stelly Dan的Donald Fagen,這位曾作出流行音樂史上最〝動聽〞專輯的偉大音樂人表示“真理存於細節之中(God is in the details),但細節不復存在”
要工程師把專輯弄得更大聲似乎是詭異的策略:音樂控制不是應該取決於家中音響上的旋鈕嗎?沒錯,旋鈕的刻度提供音量強度,但他們要讓音樂聽來更搶耳,這和讓電視廣告比綜藝節目搶眼是同一種手法,它們爭得聽(觀)眾的注意,但不是沒有代價。Bob Dylan近年曾在訪談時向滾石雜誌表示“現今專輯讓聲音橫流,不再有任何辨析度,一切就好像….靜電圖”
Jeff Buckley的母親在04年時為了十週年再版的『Grace』專輯正聆聽原始母帶。“我們留意專輯那些你們沒法聽見的樂器表現,如手指輕敲鈸面或小提琴撥弦等細節”她回憶到“那是極大的衝擊,因為這些聲音就是他在錄音室創造、聽見的”而04年的再版始終沒有捕捉到這些細節。所以當精選輯『So Real:Songs From Jeff Buckley』要再版時,她堅持要雇用一位獨立A&R來監督其混音工程,確保兒子所創造的聲音不再遺漏。“你能從重發版本中聽見分明的樂器甚至是空間音感”
太多聲音壓縮有時會導致音樂性的凌亂。在Arctic Monkeys的處女作中,樂團似乎不曾暫停演奏好捕捉那種呼吸感。不斷保持最高強度的演奏,專輯流失了一首歌中情感的表現。“你失去了副歌的力量,因為它的聲量沒比主歌突出”
人類的內耳會自動阻抗高音量的衝擊以自保,所以我們與高音量的壓縮共存。人腦演化成對特定高分貝有注意力,而壓縮(compression)聲音在剛聽到時或許會覺得興奮,但那效果無法長期持續。“歌曲的情緒來自於節奏、音色、音調與音量的變化,只專注在其中一項將可能造成音樂索然無味”少部分聽者對這類的聽覺疲乏了然於心,但更多聽者只會快速跳往下一曲。
譯註:Compression比較接近於改變聲音的形狀,靠設立門檻來調整你所要輸出的訊號。這類基礎混音理論我也不是很了解,有新朋友請補充。
“如果你僅留下狹隘的音場(如太多高頻),那只是對人體的一種攻擊”曾擔任
Mary J Blige與Nas混音工程師的Tom Coyne說“當你十五歲時你或許是一樁美
事:讓聲音重重敲擊你。但你希望一整張專輯皆如此嗎?”
對一般聽眾來說,較廣的音場動力能創造較寬廣的聽覺,樂器間的排列也更為分
明,例如近年發行如Bob Dylan的『Modern Times』或Norah Jones的『Not
Too Late』專輯。“當音樂人有勇氣及視野去創造這樣的專輯,它們便能脫穎而
出。它們聽來更溫暖更立體,類比聲永遠比數位化更具情感。”
搖滾及流行音樂製作人使用Compression的技術去平衡各項樂器以創造令人振奮
的音樂,電台則運用此技術於特定的原因。在黑膠唱片的時代,唱針觸碰膠片
溝槽瞬間放出的低頻(如貝斯)是有管控依據的。CD能容納更高強度的音量。即
便如此還是有工程師稱為〝digital zero dB〞的區域來限制幾乎成為噪音的聲響。
流行音樂在九零年代前極少踏入dB區域。在數位科技演變成更容易操控聲音檔
案後,高度壓縮的指標專輯如Oasis的95年作品『(What’s The Story)Morning
Glory』登場,替高強度音量訂下新標準。專輯裡的歌曲適合在酒吧、汽車裡等
各種吵雜環境下播放。“在七零或八零年代,聽眾被預期會留心聆聽音樂。而現
代音樂則想盡辦法要博得聽眾注意。”Green Day與My Chemical Romances的製
作人Adds Rob Cavallo說“這是後Grunge時代的新風格:強力的聲響。此一策
略的目的是用音樂來重重賞你巴掌,你可以被自己的CD震昏”
除了新的音樂,那些重發行(remastered)的專輯也難逃新世代品味的魔爪。Led
Zeppelin新發的精選輯『Mothership』混得比原來的母帶都要更大聲。“許多發
燒迷痛恨這類唱片,但它們更適合在車上播放,也比較能與Foo Fighters的新唱
片對抗”
如同CD取代了黑膠及卡帶,MP3等數位格式也迅速地擠下CD成了最受歡迎的
聆聽方式,這也意味著〝更方便的聆聽與更差的音質〞。MP3的產出過程,是取
下CD內的訊息將之壓縮成較小的檔案,把人耳不容易注意的細節省去,通常是
最高與最低的音頻,這也是MP3聽起來扁平的原因。MP3無法優異地複製空間
感及高解析度的聲音表情,減少了音樂的力道。
雖然不是所有的數位檔案都很差勁。如果你的MP3以224kpbs以上從CD中取
出音訊,基本上不那麼容易區分兩者的差別(iTunes販售的音樂有128與256kpbs
兩種AAC檔案---AAC是相同位元率但比MP3更好一點的格式。Amazon則販售
256kpbs的MP3檔案)。但就像沒人想去羅浮宮看一幅千萬畫素的影像而非真
跡“我總是希望以音樂人期待我們去解析的方式聆聽,就像你不會帶著墨鏡欣賞Kandinsky的畫作”
製作人現在改變專輯的混音方式來配合MP3在音質上的限制。“你必須留意聽眾聆聽的方式,而幾乎所有人都聽MP3,”Garbage成員也是Nirvana製作人之一的Butch Vig這麼說“有些聲音的效果不復見了,所以你必須誇大某些部分”有些製作人則相信壓縮(compression)得宜的CD能轉成較佳的MP3,而音量的增加則能填補數位檔案的扁平聲響。科技演進改變錄音方式,現在人人都追求人工的完美聽覺。類比的母帶被Pro Tools取代,而原先要作聲音修整的繁複手續現在只要點擊滑鼠即可。Auto-Tune掩蓋歌手不入流的原音,而Beat Detective則挽救了不對拍的鼓手。
“你可以讓每個人都聽起來像是職業音樂人”曾與Elvis Costello合作的製作人Mitchell Froom說“但問題是你聽來雖專業卻沒有任何辨識度,我與一位錄音室鼓手談到,何時他還能辨認專輯的鼓是誰打的?”
大多數仍會聽CD的群眾逐漸失去對音質的講究,他們寧可將錢花在家庭劇院的環繞音響上,而高級CD規格如DVD-Audio或SACD亦趨絕。許多音樂人擔心新一代的孩子習慣了高壓縮的音樂與MP3的貧弱質感,但這是一場已然敗陣的戰役。講究音質的時代已然過去。
文章來源:http://abl1201.pixnet.net/blog/post/56575062
- May 31 Sun 2015 22:37
你失去了副歌的力量,因為它的聲量沒比主歌突出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