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小鼓的調音

小鼓其響亮且具穿透力的音色常被使用於製造效果上。它最大的特點是中高頻的音色讓音樂有前進感及動感,以整套爵士鼓來說,小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些小鼓的價位,足足可以買一套爵士鼓;話說回來,空有寶劍卻不知道如何磨利它,也算是糟蹋了好東西。 因此本網頁以小鼓的調音介紹為主軸。  


一.調音拉桿(Tension rod) 的認識

 
  1. 調鼓的順序依調音拉桿的數量不同而有分別。
  2. 小鼓通常有8或10個調音拉桿,有的小鼓的調音拉桿是奇數,而Tom Tom通常有6或8個調音拉桿。

  

  

 

 

4支調音拉桿

6支調音拉桿

8支調音拉桿

10支調音拉桿


二.小鼓上鼓皮(Top head或Batter side)調音步驟

 
  1. 調音拉桿(Tension rod)轉到最鬆後移開鼓框(Hoop)後來取下鼓皮,此時最好記住鼓框與調音拉桿之相關位置。如是新品木製鼓桶身,就必需先以沙紙,將凹凸不平的鼓桶身(Shell)邊緣(Bearing edge)磨平滑順。
  2. 讓新鼓皮(上下鼓皮要先分清楚),沒有任何張力的置放鼓桶身邊緣(Bearing edge)上,此時要旋轉鼓皮,確定鼓皮與鼓桶身達到最密合(晃動最少)。
  3. 用手指將調音拉桿穿過鼓框(Hoop)圓孔,仔細地旋入調音凸緣耳(Tuning lug)內。將每個調音拉桿順時針轉至鼓皮開始有張力之咬合點即停止。 
  4. 依上圖順序,用鼓鎖鎖緊每一支調音拉桿至中等張力狀態(每次增加1/2圈微調各別漸進的調整),調好一個螺絲接著調對角螺絲。 
  5. 然後開始依順序,用鼓鎖將每個調音拉桿半圈半圈地鎖緊至適當音高和彈性。

注意事項:

  1. 調音環境:一般來說打擊者所聽到的音色,與站在遠方的人所聽到的音色會不同。越接近鼓本身,只聽到音頻比較高的聲音。而音頻較低的聲音不容易聽出來。所以調音環境最好是室內大空間。
  2. 調音高時,先調音高最高或音高最低處落差最大的調音拉桿。
  3. 微調:最後以1/4圈微調,一般來說14英吋小鼓(桶深6.5英吋)調到音高約 G ~ Bb或 Ab ~ B(桶深5英吋) 。
  4. 試聽音高的方法有二:
  • 鬆響弦,左手食指輕壓鼓正中心,右手拿鼓棒(棉槌更好)敲擊4周離鼓框(Hoop)約1或2吋之處(近調音拉桿),並且用耳朵來辨聽鼓面的張力是否過多或不足。 聽音高時,用鼓棒輕輕打在距離鼓邊1吋左右,聽的是基本音,不要被泛音所擾。
  • 鬆響弦,以食指同時輕扣鼓皮與鼓框(Hoop)約1吋的地方,並且靠近調音拉桿之處。

 


三.小鼓下鼓皮(Bottom head或 Snare Head或 Resonance side)調音步驟 

 
  1. 先將小鼓響弦放鬆,翻轉小鼓將鼓棒橫插入架空響弦,並將鼓棒架放鼓框。
  2. 依上鼓皮調音步驟1~5做調音。

注意事項:

  1. 見仁見智:一般下鼓皮先調再調上鼓皮,有些玩家先調上皮打擊面再調下皮,所以順序不是絕對。
  2. 見仁見智:a.通常下鼓皮要比上鼓皮略緊半度音。b.下鼓皮的音高可以為與上鼓皮一樣。c.下鼓皮的鬆緊度不超過上鼓皮。
  3. 上下鼓皮的音高 不可差異太多超過3度音程,否則鼓皮的振動會減少,聲音變成死寂呆啞。音高越低鼓棒的接觸聲越小;越高則鼓的反應越快。
  4. 下鼓皮如果鎖太緊,響弦就沒有互相震盪,而發出沙沙的聲音。
  5. 下鼓皮因為非打擊面,所以多數人會忽略換皮,而是當下鼓皮無彈性,就是更換之時。
  6. 下鼓皮(共振面)反映音高和音色,因此弱音材料勿黏貼於下鼓皮。
  7. 缺乏經驗的鼓手所調的鼓,可以將鼓皮鬆到不合理或是太緊,實驗般的調出2種極端的音色,再依音樂曲風調出自己所喜歡的聲音。

 

 

四.上下鼓皮音高(Pitch)的配合

 

上下鼓皮不同的組合各有不同聲音呈現:

  1. 上下皮音高一致:鼓的音色溫暖圓潤,泛音(Overtones)不受影響。
  2. 下皮比上皮音低:鼓的整體音高降低,聲音較深沉,泛音(Overtones)及延音(Sustain)增加。
  3. 下皮比上皮音高:有趣的是鼓的整體音高仍然降低,泛音(Overtones)及延音(Sustain)減少。

五.小鼓響弦(Snare)的調校 小鼓底裝有一組可調節音色的彈簧稱為響弦。

 

當我們以鼓槌敲擊上鼓皮時,下面的鼓皮也同時產生掁動,並與響弦互相震盪,因而發出沙沙的聲音。一般而言,響弦必須緊緊的靠在鼓皮上,響弦在鼓面上的震動是自由無阻礙的。響弦的材質通常有不銹鋼、 羊腸弦(Gut)、尼龍弦(Nylon)、絲線(Silk)、金屬線圈(Wire coil).......等等。 而響線數量大致可分8條、12條、16條、20條、42條,尺寸從10~14吋都有。羊腸弦通常被使用於軍樂隊的小鼓上,所敲擊的聲音會使鼓較厚重且雄壯。金屬線圈則製造出輕鬆且嗡嗡如蜜蜂般的效果,通常用於爵士流行樂。若要在交響樂團中使用,響弦可能必須結合 多種材質,聲音效果才會達到要求。

  1. 響弦的張力是可以調整的,不同的張力會有不一樣的聲音。小鼓的響弦若調緊一點,聲音會較有密度,鼓點也較清晰。響弦若調得太緊,鼓聲會啞然不悅耳,完全聽不到響線的聲音。
  2. 理想狀況是小聲打鼓邊一吋處,可以聽的到清楚的響弦聲音,而沒有咚咚聲。大聲時響弦則是非常乾淨,沒有太多沙沙的聲音。
  3. 小鼓的響弦若調鬆的話,鼓點會較混濁,音色變得悶且黯淡;而且音量會加大。若將彈簧拉緊,音色清脆,而完全鬆開響弦之鼓聲,可以算是另一種打擊效果,在拉丁樂就經常用到。
  4. 在小鼓的側面有一手桿稱之為鬆弦器(Snare release),它可以將響弦鬆離開鼓面,這樣一來,當不使用小鼓時,也不會因為別的樂器的發聲產生共振,製造出不必要的雜音。
  5. 小鼓響弦數量較少,或者是調緊後打擊出來之沙沙聲延音較短,響弦數量多條,或者是調鬆打擊出來之沙沙聲延音較長。
  6. 有些鼓手會在小鼓下皮鬆緊度調好之後,特別將響弦之兩端調音拉桿螺絲再放鬆1/4圈,通常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響弦聲音。
  7. 假如敲擊某一個 Tom Tom時,Tom Tom與小鼓共振頻率過於接近的話,是會引起小鼓響弦共振干擾,尤其是10吋Tom Tom與14吋小鼓特別會有此問題,此干擾在台下的會眾是不容易聽到的,而且音控人員也會處理這問題,但是鼓手自己聽起來總是不悅耳,其處理方法有三:
    • 調Tom Tom 鼓皮的鬆緊度來遷就小鼓為多,減少共振干擾。
    • 鬆開響弦,在響弦與下鼓皮靠近鼓框(Rim)處放入2層厚的薄紙巾或是衛生紙,紙的厚薄與放置處的不同,會有不一樣的小鼓聲。
    • 在小鼓響弦與下鼓皮靠近中心處,放入一條棉線或是尼龍線,線的粗細與放置處的不同,也會有不同的小鼓聲。
    • 在小鼓響弦共振面貼膠帶。

 

 

 

 

中鼓的調音

 

一. 調音要點:


調音的方法與步驟大致與小鼓的調音法相同。

  1. 試試看不裝鼓皮或是將鼓皮輕放鼓上,用棉槌輕敲鼓桶身或是以手指關節輕扣桶身,就能夠聽到桶身音高(Pitch)與共鳴。
  2. 任何鼓如果桶身(Shell)不圓,或者與鼓皮接觸面之桶身邊緣(Bearing edge)角度不平均一致的話是無法調音的。
  3. 一般來說,桶身較短之小鼓與Tom Tom其下皮比上皮鬆,桶身較長之Floor Tom 其下皮比上皮緊,音色較圓潤。
  4. 鼓皮、爵士鼓材質、配件的特性,大大影響爵士鼓的音色與調音。
  5. 現場演奏(Live)時不要讓鼓皮過於鬆弛,因為人站在鼓旁邊時的聽覺狀況也許OK,但與站在鼓距離遠的地方,可能有相當大的聲音落差,我個人喜歡站遠一些來聽鼓的音色。
  6. 鼓手在演奏時聽到自己的鼓聲與在聽眾席所聽到之聲音有很大差異,特別在鼓有音控收音的時候,最好以在聽眾席所聽到之音色為調音標準,所以爵士鼓的調音通常需要兩個人來完成。
  7. 有些鼓手將上皮與下皮之鬆緊度調到一致,如此鼓可發出大音量。有些鼓手將上皮音高(Pitch)比下皮高(緊)。有些鼓手將下皮拿掉演奏,如此鼓可增加衝擊性與減少延音(Sustain)。
  8. 演奏爵士樂或是拉丁音樂時,一般把Tom Tom鼓的音高(Pitch)調高一些。
 

  

 

二.音程的調音原則:

 

下列調音音程只是建議與參考,重要的是要訓練自己的聽力及調音技巧,讓鼓完美的呈現。

以一套5鼓組合爵士鼓(大鼓+小鼓+高音中鼓+低音中鼓+落地鼓)來說明:

1.鼓的調音必須在安靜的房間進行。

2.調音時鼓皮必須能自然振動,所以鼓皮不能有任何膠帶或是弱音材料......等物。

3.鼓的音階不是絕對音,大多數小型調音器測不出鼓的音高(Pitch)。但可以藉由鋼琴或是鍵盤幫忙調音。

4.所有鼓的調音必須有一致性與協調性,鼓與鼓相距4度音程為多,而10"、13"、16"的Tom Tom間隔可能比目前佔多數的12"、13"、16"配置,比較容易調出4度音程的差距。

5.Tom Tom的配置如果為12"、14"、16",那麼比較容易調出3度音程的差距。

6.Tom Tom的配置如果為12"、13"、16",依歌曲的需求E4、C4、G3或G4、E4、C4或G4、C4、A3都有人調。

7.也有人用調音器將12吋 Tom Tom 調為基準C4或A3,其餘鼓與鼓間各差3~ 4度音程。

8.有些教材提及小鼓調A4(440Hz),Tom Tom 調G4、E4、C4 或C5、G4、D4。

    

 

9.嚴格來說曲子音樂風格不同,對音程度數的差距要求也不同,那麼打一曲調一次鼓呢,那是不可能而且過於理想化,有時候不必太在意調出音程度數的最佳差距。

10.有些爵士鼓大師會在拉丁爵士音樂會中,將爵士鼓的小鼓調成如天巴鼓(Timbales)音色,Tom Tom如康加鼓(Conga)音色,落地鼓如拉丁大鼓(Surdo)之音色。

11.敲擊某一個 Tom Tom時,如果Tom Tom與小鼓共振頻率過於接近的話,是會引起小鼓響弦共振干擾,尤其是10吋Tom Tom與14吋小鼓特別會有此問題,此干擾在台下的會眾是不容易聽到的,而且音控人員也會處理這問題,但是鼓手自己聽起來總是不悅耳,其處理方法有三:

  • 調Tom Tom 鼓皮的鬆緊度來遷就小鼓為多,減少共振干擾。
  • 鬆開響弦,在響弦與下鼓皮靠近鼓框(Rim)處放入2層厚的薄紙巾或是衛生紙,紙的厚薄與放置處的不同,會有不一樣的小鼓聲。
  • 在小鼓響弦與下鼓皮靠近中心處,放入一條棉線或是尼龍線,線的粗細與放置處的不同,也會有不同的小鼓聲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徐 崇憲 的頭像
    徐 崇憲

    徐 崇憲的部落格

    徐 崇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